正确答案: 活化杀伤T细胞(CTL)释放淋巴因子
E
题目:不是中和抗体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是
解析:抗体抗病毒机制主要是中和病毒和调理作用。①中和作用:循环抗体(IgG、IgM)能有效中和进入血液的病毒,但其作用受抗体所能到达的部位的限制。中和抗体在初次感染的恢复作用中起的作用不大,但在防止病毒的再感染中起重要作用。②促进病毒被吞噬:抗体可与病毒结合导致游离的病毒颗粒丛集、凝聚,从而易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补体的参与可加强这种作用。③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免疫溶解作用:抗体不仅能直接与游离病毒抗原结合,还能与表达于受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结合,进而介导K细胞的杀伤作用,或通过激活补体导致细胞裂解。故答案选择E。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小肠作为吸收主要部位的原因,错误的是
小肠含有丰厚的平滑肌
解析:作为重要的吸收部位,小肠具备多方面的有利条件:①吸收面积大;②绒毛内富含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③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的物质;④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3~8小时。
[单选题]需要依靠细胞内cAMP来完成跨膜信号转导的膜受体是
G蛋白偶联受体
解析:细胞的信号转导分为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种方式。其中cAMP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中的第二信使,在该转导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
[单选题]女,35岁。因输卵管破裂出血1小时急诊入院。怀孕3次,自然流产2次,顺产1胎。术前查HB75g/L,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5单位。术后第1天复查HB100g/L,术后第8天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发热,T38.5℃,检查HB70g/L。该患者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是
迟发性溶血反应
解析: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回升,第8天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发热,血红蛋白下降,考虑为迟发性溶血反应。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0n70nv.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