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绝对卧床休息 病室内保持安静,操作集中进行避免刺激 必要时配合医师行侧脑室引流 注意防止惊厥时发生舌咬伤

ACDF

题目: 患儿3岁,因2周来发热、头痛、呕吐,精神不振,2天来头痛呕吐加重,抽风1次并发现颈部发硬而入院治疗。半年前患原发型肺结核,曾服异烟肼3个月,症状好转后,家长自行停药。查体:嗜睡,颈强直,心肺(-),脑膜刺激征(+)。

解析:对脑膜刺激期患儿,主要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发生,惊厥的防护,必要时降低颅内压,合理的饮食和皮肤护理。若患儿出现昏迷,无法吞咽时可以考虑鼻饲饮食,昏迷伴眼睛无法闭合时,可以使用盐水纱布覆盖并涂眼膏保护角膜。目前不需要采取B、E两项措施。此题A、C、D、F选项正确。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为6月龄男性患儿做护理体检,其发育异常的表现是( )
  • 俯卧时不能抬胸

  • 解析:新生儿俯卧位时已有反射性的匍匐动作;2个月时俯卧能交替踢腿;3~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身数分钟;7~8个月时已能用手支撑胸腹,使上身离开床面或桌面,有时能在原地转动身体 。所以D不正确 。

  • [多选题]心力衰竭时出现乏力的原因是( )
  • 心脏泵血功能障碍,组织灌注不足

    骨骼肌缺血

  • 解析:乏力、疲倦、头晕、心慌,这些是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的主要症状。

  • [单选题]由于暗示效应导致对健康教育目标人群评价效果出现偏倚,此偏倚因素为
  • 观察因素


  • [多选题]关于肝、脾造血期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
  • 脾脏开始造血比肝脏晚1个多月

    肝脏造血在胚胎第5个月达高峰

    肝脏造血约自胚胎第8周开始

  • 解析:肝脏造血约自胚胎第6~8周开始,4~5个月时达高峰,6个月后逐渐减退,约于出生时停止。肝脏是胎儿中期主要的造血场所,主要是产生有核红细胞,并进一步分化为无核红细胞;也产生少量的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约于胚胎第8周左右脾脏参与造血,主要产生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至胎儿第5个月后,脾脏造红细胞和粒细胞功能减退至消失,而造淋巴细胞功能可维持终生。约自胚胎第8周胸腺开始生成淋巴细胞;自胚胎的第11周淋巴结开始造淋巴细胞,并成为终生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器官。故选BDE。

  • [单选题]某小儿,15个月。完全用牛奶喂养,很可能引起
  • 缺铁性贫血

  • 解析:单纯牛乳、人乳、谷类等低铁食品未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喂养婴儿,和年长儿偏食常致缺铁。

  • [单选题]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是
  • 节律性上腹痛


  • [多选题]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是( )
  •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肾血浆流速

    年龄因素

  • 解析:因素有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囊内压、年龄、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血浆流量、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因此无A选项。

  • [单选题]肾病综合征反复发作患儿可选用的药物是
  • 免疫抑制剂

  • 解析: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肤真菌病、膜肾球肾炎、炎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等。

  • [多选题]取用无菌溶液应注意
  •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不可跨越无菌区

    不可将物品伸入无菌溶液内蘸取溶液

    倾倒液体时不可直接接触无菌溶液瓶口

    已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以免污染剩余溶液

  • 解析:取用无菌溶液应注意:(1)洗手,戴口罩,根据操作目的准备环境及用物。(2)根据医嘱取无菌溶液密闭瓶,湿擦瓶外灰尘,认真查对瓶签上的药名、浓度、剂量、有效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体有无裂痕,倒置溶液检查有无沉淀、浑浊、絮状物及变色。检查无误后用启瓶器开启瓶盖,用拇指与示指或双手拇指将瓶塞边缘向上翻起。(3)一手示指与中指套住瓶塞将其拉出,注意手不可触及瓶塞内面及瓶口,防止瓶塞被污染;另一手拿溶液瓶,瓶签朝向掌心,倒出少量溶液旋转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溶液至无菌容器中。倒溶液时,勿将瓶签打湿;勿使瓶口接触容器口周围。不可将物品伸到无菌溶液瓶中蘸取溶液;已经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4)无菌溶液倒完后,立即塞好瓶塞,以防污染。已开启的无菌溶液瓶内的溶液,可保存24小时。在瓶签上注明开瓶日期、时间,放回原处。故选ABCD。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146nw.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整形外科学(副高) 精神病学主治医师(代码:340) 口腔医学技术(中级)(代码:375)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代码:207) 中医护理学(护师)(代码:204) 口腔执业医师 住院医师规培(麻醉科) 医学临床三基(护士) CT医师 药学(师)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