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分辨患者代谢药物类型

D

题目:根据临床个体患者具体病情设计最佳给药途径、优良的药物制剂、最适给药剂量和最佳给药间隔,使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特别是使治疗既产生最佳疗效又不引起不良反应,能够满足治疗目的给药方案。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一新确诊的女性肺结核患者,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肺部病灶进展播散,干咳或带少量黏痰,月经失调。既往未经抗结核药治疗,可选用的初治短程方案是
  • 异烟肼(H)、利福平(R)及吡嗪酰胺(Z)组合为基础的6个月化疗方案

  • 解析:目前,对于查出的结核病菌阳性患者必须贯彻直接监督化疗(DOTS)原则,初治涂阳病例,不论其培养是否为阳性,均可用以异烟肼(H,INH)、利福平(R,RFP)及吡嗪酰胺(Z,PZA)组合为基础的6个月短程化疗方案。痰菌常很快转阴,疗程短,便于随访管理。其中有些变化的初治方案主要包括:①2S(E)HR2/4HR(S=链霉素,SM;E=乙胺丁醇,EMB),如果肌肉注射SM不方便或有不良反应,则换用EMB,已证明其效果相似。前2个月强化,后4个月巩固,每日用药,此方案称为短程化疗标准方案,有别予过去的长程化疗标准方案(HSP)。以下2种方案即由其衍化而来,对象为初治菌阳患者,可获>90%的痰菌阴转率。②2S(E)HRZ/RH3R3,前2个月强化期不变,后4个月采用1周3次的间歇疗法。③2S3(E3)H3R323/4H3R3,全程隔日间歇疗法,即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初治涂阳全程间歇短化方案,已施行6年,据两个各为380余例大组例数结果报道,涂阳阴转率>90%。随访2年,复发率为2.5%和3.7%。WHO推荐的方案大同小异,即2HRZS(或E)/4HR或4H3R3,2个月末痰涂片仍阳性者,继续用强化期4药2~4个月,然后不论痰菌结果如何,均进入巩固期2药治疗。我国短化方案对于强化期结束时痰菌未阴转的情况没有作出硬性规定。④2HSP(E)/10HP(E)其中的P=对氨水杨酸(PAS),这是经济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不得已的方案。花费可以较少,但能坚持12个月疗程就很不容易。

  • [单选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可以应用
  • 胰岛素增敏剂

  • 解析:本题考查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根据血糖升高的时段选择降糖药:单纯餐后血糖升高,则首选α-糖苷酶抑制剂;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则首选胰岛素增敏剂。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正常舌象的是( )
  • 舌质淡嫩少苔


  • [多选题]应用氨茶碱时应注意
  • 饭后服药

    缓慢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浓度勿过高

    为防止失眠可联用镇静药

    剂量过大可引起头痛

  • 解析:(1)由于氨茶碱呈碱性(PH值近9。6),口服后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因此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频繁给药。为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可予饭后服用。有溃疡病病史者不宜使用。(2)氨茶碱含茶碱85%,茶碱的有效血浓度为每毫升10-20微克,低于每毫升5微克则疗效差,高于每毫升20微克易发生副作用。也就是说,氨茶碱的有效血浓度与产生毒性作用的浓度很接近,安全范围较窄。茶碱除引起已知的副作用外,还会引起学习困难和性格改变。为了减少副作用,建议在治疗时茶碱的血浓度应维持在每毫升5-10微克,每日口服剂量也相应减少。应用氨茶碱时应特别小心,静脉应用时更应如此,应用前要了解氨茶碱的用药史,应用时要掌握好用药剂量,静脉注射不宜过快,浓度不宜过高,应在20分钟内缓慢注射,并应同时注意病人的反应情况病人也应与医生护士密切配合,及时告诉自己的不适和反应。(3)氨茶碱在酸性溶液中会发生沉淀,静脉注射时不可与维生素丙混合注射,也不宜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等药同时静脉滴注。(4)甲氰咪胍(治疗消化道疾病药物)和红霉素等可降低茶碱代谢,使清除率降低,增加茶碱中毒的潜在危险性。因此茶碱不宜与上述两药合用,如一定要使用上述药物,则氨茶碱量宜适当减少(减少氨茶碱原量的1/3-1/2),并行茶碱血浓度监测。严重肝肾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也可使茶碱分解作用降低,清除率降低,应予注意。有高血压、心律不齐的病人使用氨茶碱也应特别小心。故选择ABCDE。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18jnv.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风湿病(正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技术(正高) 小儿内科学(副高) 卫生毒理(副高) 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03) 皮肤与性病学主治医师(代码:338)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师)(代码:209)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 中医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中药)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