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加
C
题目:右心衰竭时水肿形成的主要机制是
解析:右心衰竭时,射血力量显著减弱,心舒期右心室内压较高,血液淤积在右心房和大静脉内,回心血量大大减少,静脉回流障碍、循环血容量增加,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升高,引起下肢水肿。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心力衰竭并发心房扑动时首选
快速洋地黄制剂
解析:心衰伴有心律失常:无症状性、非持续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不主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衰伴有室上性心律失常病人的基本治疗是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事件。心房颤动降低心室率最常用的药物是地高辛,安静时心率控制在80~90次/分。β受体阻滞剂对运动后心率的控制优于洋地黄,且对心衰的病程有良好作用,中度运动时心率控制在80—90次/分。维拉帕米和地尔硫草抑制心肌功能,增加心衰的危险应避免使用。药物治疗后心房颤动控制不满意,可采用射频消融房室结改良术。长期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长期应用可减少各种病因心衰患者的猝死率。反复发作的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可应用胺碘酮,有猝死、室颤或持续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植人心脏转复除颤器。
[单选题]DukesB
穿透肠壁,但无淋巴转移
解析:Dukes分期(1935年):
A期癌肿浸润深度限于直肠壁内,未穿出深肌层,且无淋巴结转移。
B期癌肿侵犯浆膜层,亦可侵入浆膜外或肠外周围组织,但尚能整块切除,无淋巴结转移。
C期癌肿侵犯肠壁全层或未侵犯全层,但伴有淋巴结转移:C1期癌肿伴有癌灶附近肠旁及系膜淋巴结转移;C2期癌肿伴有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尚能根治切除。
D期癌肿伴有远处器官转移、局部广泛浸润或淋巴结广泛转移不能根治性切除。
大肠癌的TNM分期
T 原发肿瘤。
Tx 不能估计原发肿瘤
T0 未发现原发肿瘤Tis 原位癌
T1 肿瘤侵犯粘膜层
T2 肿瘤侵犯肌层
T3 肿瘤侵犯肌层穿入浆膜下,或穿入腹腔动脉或直肠旁组织,但未穿破腹膜。
T4 肿瘤穿破脏层腹膜,或直接侵犯其他器官或组织。
N 局部淋巴结
Nx 不能估计局部淋巴结
N0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N1 转移到1-3个结肠旁或直肠旁淋巴结
N2 有4个以上结肠旁或直肠旁淋巴结转移
N3 转移到任何主要血管旁的淋巴结
M 远处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单选题]在活体的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形成的固体质块是
血栓
解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故选C。栓塞是指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栓子是指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凝血即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单选题]男,45岁。2周前烧伤,烧伤面积40%左右,近五天开始发热,体温38~39℃,间歇性,逐渐加重并伴有寒战,血培养出的细菌可产生凝固酶、杀白细胞素、肠毒素。最可能感染的细菌是
金黄色葡萄球菌
解析: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物质有: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所致疾病:①侵袭性疾病(化脓性炎症):a.形成局部脓肿:如皮肤伤口化脓性感染;b.各种器官的化脓性感染;c.全身感染,多由局部感染或器官感染扩散恶化,而引起败血症及脓毒血症。②毒素性疾病:如肠毒素性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③葡萄球菌性结肠炎(假膜性结肠炎)。
[单选题]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效果最好的药物是
奥美拉唑
解析:奥美拉唑及雷尼替丁均可用于治疗反流性食道炎,但雷尼替丁的药效比奥美拉唑小,特别是对重症病例,奥美拉唑优于常规剂量的雷尼替丁。所以奥美拉唑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效果最好的药物。苯海拉明为镇静催眠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异丙嗪的适应证为皮肤黏膜过敏、晕动病,麻醉和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防治放射病性或药源性恶心、呕吐。故选C。
[单选题]细菌性肝脓肿致病菌最常见的侵入途径是
胆道系统
解析:细菌性肝脓肿病原侵入途径。腹腔脏器炎症时细菌最长经过胆道系统侵入肝脏形成肝脓肿。
[单选题]关于月经的叙述,正确的是
经期多为3~5天
解析: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月经持续时间称经期,2~8日,多为4~6日。一次月经总失血量为经量,正常经量20~60ml,超过80ml称月经过多。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1v2w2w.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