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还原代谢

A

题目:美沙酮可发生

解析:本组题考查药物第Ⅰ相生物转化反应的规律。根据化学结构美沙酮可发生酮羰基的还原代谢;普鲁卡因属于酯类药物,主要发生水解代谢;利多卡因主要发生N-脱乙基代谢;氯霉素含有硝基可发生还原代谢。其他答案与题不符,故本组题答案应选ABCA。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高血压药是( )
  • 肼屈嗪

  • 解析:肼屈嗪主要扩张小动脉,降低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增加肾血流量较明显。因能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故长期单独应用难以维持疗效。主要用于肾功能不全或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不能耐受的心力衰竭患者。

  • [多选题]下列药品销售行为中,属于违法行为的有
  • 药品生产企业在交易会上现货出售非处方药

    药品经批准在边远城市集市贸易市场内出售两性霉素B滴眼剂

  • 解析: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等方式现货销售药品,故A错误;药品生产企业只能销售本企业生产的药品,故B正确;药品零售企业经过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向个人消费者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故C正确;药品经批准在边远城市集市贸易市场内可以出售非处方药,两性霉素B滴眼剂是处方药所以D错误。

  • [单选题]抗菌谱窄,易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是( )
  • 青霉素G

  • 解析:第一代头孢菌素作用特点为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二代略强,显著超过第三代,对革兰阴性杆菌较第二、三代弱;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较第一代略差或相仿,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较第一代强,较第三代弱;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较第一二代弱,对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显示广谱抗菌活性;青霉素G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较窄,用药后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和血清病型反应(Ⅱ型变态反应)等。故答案为E。

  • [单选题]临床上药物可以配伍使用或联合使用,若使用不当,可能出现配伍禁总,下列药物配伍或联合使用中,不合理的是( )
  • 地西泮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滴注

  • 解析:地西泮注射液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安定剂,以肌肉或缓慢静脉注射给药,但与氯化钠注射液混合静脉注射时可产生白色浑浊,研究发现白色浑浊与氯化钠的注射液的PH,室温、存放时间无关。地西泮为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微溶于水(1:400),其注射液的溶剂含40%丙二醇、10%乙醇、5%苯甲酸钠和苯甲酸、15%苯甲醇,以及少量注射用水,当与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或乳酸钠注射液配伍时析出沉淀。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是( )。
  • 氨基苷类

  •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根据药效动力学(PK)/药代动力学(PD)参数制定合理给药方案”。选项A中,多肽类药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给药原则一般应按每日分次给药,使T>MIC%达到40%以上,从而达到满意的杀菌效果。选项B,依据药效动力学(PK)/药代动力学(PD)参数,青霉素类药基本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具有时间依赖性且血浆半衰期较短,几乎无抗生素后效应和首剂现象,其抗菌活性与细菌接触药物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而与血浆峰浓度关系较小。选项C,头孢菌素类药与青霉素类同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除部分血浆半衰期较长的品种外,给药原则一般应按每日分次给药,使T>MIC%达到40%以上,从而达到满意的杀菌效果。选项D,林可霉素类药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给药原则一般应按每日分次给药,使T>MIC%达到40%以上,从而达到满意的杀菌效果。选项E,氨基糖苷类药物属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其用药目标是使血浆峰浓度/MIC≥10~12.5或AUC/MIC≥125,集中日剂量一次给药,尽量减少给药次数,达到满意杀菌效果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E。

  • [单选题]《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药品的,持证企业申请换发新证的时间应在届满前
  • 6个月

  • 解析:《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5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药品的,持证企业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申请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

  • [多选题]药师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内容包括
  • 剂量、用法的正确性

    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

  • 解析:本题考查药师对处方用药适宜性的审核内容。 《处方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药师应当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一)规定必须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二)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三)剂量、用法的正确性;(四)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五)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六)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1zevw.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中医外科学(正高) 病案信息技术(正高) 肿瘤放射治疗学(副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技术(副高) 口腔正畸学主治医师(代码:357)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16) 口腔医学技术(中级)(代码:375) 住院医师规培(口腔病理科) DSA技师 中医助理医师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