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左肾母细胞瘤
B
题目:患儿,4岁。发现左上腹包块如拳头大小,质硬,可活动,无压痛,小便正常。应首先考虑
解析:肾母细胞瘤多数在5岁以前发病,偶见成年人。男女、左右侧发病数相近。早期无症状。虚弱婴幼儿腹部有巨大包块是本病的特点。因很少侵入肾盂肾盏,故血尿不明显。常见发热及高血压。血中肾素活性和红细胞生成素高于正常。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等症状。幼儿发现腹部进行性增大的肿瘤,首先应想到肾母细胞瘤可能性。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初期佝偻病的主要表现是
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
解析:佝偻病早期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神经兴奋性增高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惊啼、多汗、枕秃等。此期无骨骼改变,X线片检查多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模糊。
[单选题]女,74岁,间断感觉环境晃动伴恶心2天,共发作5次,每次持续10~15分钟。有高血压病史。发作时查体:水平眼震阳性,左侧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阳性,闭目直立试验阳性。发作间歇期查体正常。双侧前庭功能试验正常。头颅CT无异常。可能的诊断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解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1、为短暂的、刻板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硬化有关;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患者老年女性,有高血压病史,发作时有阳性体征,发作间歇期查体正常。头颅CT无异常。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点,因此最可能的诊断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单选题]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因素主要是
免疫和遗传因素
解析: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 .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 .有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认为炎性肠病的发病是外源物质引起宿主反应、基因和免疫影响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一见解,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是一个疾病过程的不同表现 .故本题选E。
[单选题]下列因素中,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最强的是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解析:调节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其中以血浆晶体渗透压最为敏感。大量出汗、呕吐或腹泻使机体失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即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导致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故选B。相反,饮大量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机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致尿量增加,故D错误。循环血量的改变也能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血量过多时,左心房扩张,刺激了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经迷走神经传人中枢,抑制了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引起排尿增多,血量恢复正常。血量减少时,发生相反的变化。A和E是一个意思,能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但不如B强。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抗利尿激素分泌无关,故不选C。此外,动脉血压升高可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单选题]慢性支气管炎的缓解期,时间应是
2个月以上
解析:分期:(1)急性发作期:急性感染发作在1周内;(2)慢性迁延期;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3)临床缓解期:症状轻微或基本消失,保持2个月以上。
[单选题]能够抑制胃液分泌的物质是
盐酸
解析:能够抑制胃液分泌的物质是盐酸,选E。
[单选题]男,32岁。上夜班时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20分钟后疼痛波及至右下腹。检查肝浊音界消失,上腹部腹肌紧张,右下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胃溃疡急性穿孔
解析:患者突发上腹疼痛,转移至右下腹,及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考虑急性阑尾炎或胃溃疡急性穿孔,据肝浊音界消失进一步考虑为胃溃疡急性穿孔,选A。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3m27qm.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