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清泻肺胃,益气养阴
D
题目:患者,男,38岁。由于情绪紧张诱发成疾,烦渴引饮,口干喜凉,舌红,苔黄少津液,脉象洪大。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脾胃论》提出的"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
补中益气汤
解析:《?脾胃论》?提出了“?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性方剂。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又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可见这种发热在李东垣看来,就是“阴火”。其实质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治疗这种发热,“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故正确答案为C。
[单选题]朱丹溪治疗"六郁"的代表方是
越鞠丸
[多选题]汗证属肺卫不固者,可选方是
桂枝加黄芪汤
玉屏风散
[单选题]三焦辨证中的中焦病证包括
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解析:温邪自上焦传入中焦,脾胃二经受病。若邪从燥化,表现为阳明燥热伤阴之证;若邪从湿化,则成为太阴湿热证。
[单选题]既能清热泻火,又能除烦止渴的药物是
石膏
[单选题]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肺脾肾
[多选题]据《素问·痹论》的内容,"行痹"的辨证依据是( )
肢节酸痛
疼痛游走无定处
[单选题]以下不是狂证的主要致病因素的是
脑部外伤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3mpr3m.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