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药物过敏性口炎

B

题目:患者女,38岁。口腔内外红疹2天。检查:口腔前庭黏膜及口周皮肤充血,红斑,发痒,双手背皮肤出现疱性红疹。病史:手背皮肤相同部位曾出现过此类红疹,近几天因感冒服用过解热镇痛药后,红疹再次出现。该病应诊断为

解析:药物过敏性口炎有用药史,口腔表现为烧灼感,明显充血发红,水肿,红斑水疱,疱破形成溃疡糜烂,表面渗出物形成假膜,皮肤表现为红斑、丘疹、大疱,有时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水疱,称疱性红斑,故该患者根据临床检查可诊断为药物过敏性口炎。复发性疱疹性口炎起疱成簇,复发病史,排除A;血管神经水肿以肿胀为特征,表现为局限性水肿,排除C;口腔念珠菌病无双手皮肤表现,排除D;多形性红斑糜烂面积大,症状较重,排除E。所以此题选B。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有关围绝经期的不正确的是
  • 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不必保健


  • [单选题]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控制混杂偏倚不应采用下列哪条措施
  • 选择尽可能多的条件加以匹配

  • 解析: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通过匹配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控制混杂偏倚的目的。若匹配因素过多,可能造成匹配过头,降低研究效率,甚至可能低估暴露对效应的作用。题中其他备选答案项均能起到控制混杂偏倚的作用。

  • [单选题]病例-对照研究是
  • 由果到因的回顾性研究

  • 解析:病例-对照研究是分析流行病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即探索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及检验病因学假设。它的特点是:①从果到因的研究;②一次病例对照研究可以研究多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③病例对照研究的本质符合队列研究设计原理,故1题应选B。队列研究即群组研究,是将一范围明确的研究人群根据其是否暴露于一种或多种因素,或暴露于一种或多种因素的不同水平分为两个或多个亚组,然后随访一定时间,观察和比较亚组间的疾病或暴露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检验研究因素对疾病或暴露结局产生的影响。它是由因到果的研究,故2题应选C。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又称干预研究,是指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向试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对照组人群不给干预措施或给予标准化干预措施,然后随访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以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的研究方法,故3题应选择D。

  • [单选题]我国实施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规定新生儿期仅可接种
  • 卡介苗

  • 解析:卡介苗初次接种出生后2~3天至2个月婴儿,此时新生儿均未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若在2个月后接种一定要做OT试验,阴性者方可接种。

  • [单选题]下列有关结合上皮的描述错误的是
  • 通过桥粒附着在牙齿表面

  • 解析: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牙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结合上皮是无角化的鳞状上皮,在龈沟底部约含10层细胞,向根尖方向逐渐变薄,无上皮钉突;但如受到刺激,可见上皮钉突增生伸入结缔组织中。在牙面上因年龄而异。通过半桥粒附着在牙齿表面。故此题选D。

  • [单选题]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主要病因是
  • 细菌感染

  • 解析:基础知识题。引起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细菌感染、物理和化学刺激以及免疫反应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细菌感染。

  • [单选题]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是
  • Th1细胞和CTL细胞

  • 解析:Th1细胞与CTL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清除细胞内感染的各种细菌,此过程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而CTL细胞主要抗肿瘤和细胞内感染病毒。

  • [单选题]国务院于什么时间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 2003年5月


  • [单选题]患者,男。左下6缺失,余留牙情况良好,可摘局部义齿的支点线应设计为
  • 纵线式

  • 解析:根据义齿直接固位体的连线(支点线,支承线,卡环线)与牙弓的相互关系。第一类:对角线。支点线与牙弓呈斜割关系。第二类:横线式:支点线与牙弓呈横割关系。第三类:纵线式:支点线位于牙弓一侧,呈近远中的方向。第四类:平面式:支点线互成多边形。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75vqqp.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呼吸内科(正高) 口腔内科学(正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正高) 小儿外科学(副高) 职业卫生(副高) 放射医学技术(副高)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师)(代码:209) 住院医师规培(医学检验科)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外科) 儿科主治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