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肠易激综合征
D
题目:女,28岁,间断性下腹痛4年余,大便2-3次/日。稀便,无脓血,便后下腹痛可缓解,粪常规检查:未见细胞,隐血试验阴性,查体无异常发现。
解析:2.肠道易激综合征又称为痉挛性结肠或结肠激惹综合征,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现象。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有时粪中带有大量黏液。匹维溴铵主要治疗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的腹痛、排便紊乱、肠道不适。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腓总神经受损的临床表现是
足不能主动外翻
解析: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支配小腿前外侧伸肢群及小腿前外侧和足背皮肤。腓总神经易在腘部及腓骨小头处损伤,导致小腿前外侧伸肌麻痹,出现足背屈、外翻功能障碍,呈内翻下垂畸形。故本题选B。以及伸拇、伸趾功能丧失,呈屈曲状态,和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内侧感觉障碍。
[单选题]下列各种情况,不属于机化的是
中枢神经软化坏死灶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修复,形成胶质瘢痕
解析:机化是坏死组织、血栓、脓液或异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最终形成瘢痕组织。中枢神经软化坏死灶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修复,形成胶质瘢痕,是细胞的再生。故本题答案为E。
[单选题]女,36岁。糖尿病病史10年,目前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化血红蛋白6.0%,时常于晚上睡前出现心慌、多汗、软弱,继而神志不清,查脉搏120次/分,尿糖(-),尿酮(-),血尿素氮10.0mmol/L。最可能的诊断是
低血糖昏迷
解析:考查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分析。这是36岁的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临床情况是:①病史10年,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过于严格,存在低血糖的可能。②时常于睡前出现心慌、多汗、软弱,继而神志不清,脉率增快,而尿糖及尿酮体均(-)。③血尿素氮10.0mmol/L,仅轻微升高。不难看出,本病例是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发生了低血糖性昏迷。备选答案中其他情况可以逐一排除:起病突然,心慌、多汗很快发展为昏迷,而尿糖(-),可见血糖也不会高,可除外高渗高血糖综合征;尿糖及尿酮体均阴性,所以不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先多汗、心跳快速、神志不清,且血尿素氮轻微升高,可以排除尿毒症昏迷;突发的心慌、多汗、软弱、继而神志不清,不符合脑血管意外发生时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呕吐等)及偏瘫等神经症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低血糖、低血糖昏迷,原因是胰岛素剂量过大或者饮食调节不当,常为注射胰岛素后不进餐或少进餐,应预防发生此种情况。在老年人发作低血糖可能诱发心血管、脑血管意外。酮症酸中毒昏迷都是在糖尿病控制不良情况下发生的,常有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减量等诱因,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等糖尿病症状加重,继而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呼吸加速加深,重者意识渐模糊、昏迷,有明显失水体征,可血压降低。尿液检查时尿糖及酮体均强阳性,血液生化有酸中毒、血糖很高、血酮体增高等。从答题结果看,部分考生对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胰岛素治疗的主要副作用还不熟悉或未掌握,更有些是参加临床工作不久,没有遇到过低血糖昏迷病例。
[单选题]在血中的下列胆红素中,如其增加会导致在尿中出现胆红素的是
结合胆红素
解析:胆红素指血红蛋白及其他血红素蛋白中的血红素在巨噬细胞或其他网织内皮细胞及肝细胞中的代谢产物。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用凡登伯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故将这种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属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间接胆红素主要是由红细胞破坏而来,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经过肝脏代谢又可变为直接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尿中出现胆红素(即直接胆红素),称胆红素尿,乃肝实质损害的特征。见于各型肝炎、中毒性疾病、机械性黄疸(胆管结石、寄生虫性胆管阻塞等),尿中亦可出现胆红素。故选B。
[单选题]下列检查可为鉴别细菌性肝脓肿及阿米巴肝脓肿提供重要依据的是
脓肿穿刺
解析:脓肿穿刺检查,细菌性肝脓肿多为黄白色脓液,涂片和培养可发现细菌;阿米巴肝脓肿多为棕褐色脓液,镜检有时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若无混合感染,涂片和培养无细菌。所以脓肿穿刺可提供鉴别诊断的依据,故而选C。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g5g9qm.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