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多罐法
D
题目:多用于治疗神经肌肉疼痛的拔罐法是
解析:拔罐法的临床应用
(1)留罐法:又称坐罐法,为最常见的吸拔形式。是指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留罐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2)走罐法:又称为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擦上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本法常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是指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和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肌肉松弛的部位,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实证、热证,瘀血证,如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5)留针拔罐法: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长于行气,燥湿,消积,兼能降气平喘的药物是
厚朴
解析: 厚朴
药性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应用
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
3.痰饮喘咳。
此外,燥湿消痰,下气宽中,治梅核气证。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辛苦温燥湿,易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单选题]用于治疗顽癣的三棱针针刺方法是
散刺法
解析:三棱针散刺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单选题]痰鸣音属于
粗湿啰音
解析: 湿啰音(水泡音)
气流通过稀薄液体(渗出物、黏液、血液、漏出液、分泌液)时形成水泡并立即破裂时所产生的声音
湿啰音的特点
吸气和呼气都可听到,以吸气末时多而清楚;
部位较恒定,性质不易改变;
大、中、小湿啰音可同时存在;
咳嗽或排痰后可减轻或消失 。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杏苏散的组成药物
荆芥、防风
解析:杏苏散的组方原理
本方所治之证乃凉燥伤肺,营卫受邪所致。治当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方中苏叶疏散风寒,发汗解表,宣利肺气,使燥邪从外而散;肺气上逆,以杏仁降肺止咳化痰,与苏叶相配,一宣一降,调理肺气,宣降气机,共为君药。肺气不宣,以桔梗宣利肺气止咳,助苏叶以宣开肺气;前胡疏散风寒,降气化痰,助杏仁降肺止咳化痰;肺气不利,以枳壳宽胸理气;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橘皮理气化痰燥湿;茯苓健脾渗湿,杜绝痰生之源;生姜助苏叶解表散风寒,共为臣药。大枣、甘草补益肺气,与生姜相配,调和营卫,通行津液,并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配伍,以奏疏散风寒,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之效。
[单选题]下列何症不会在枳实栀子豉汤证中出现
小便不利
[单选题]关于问诊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循循善诱,以暗示引导患者提供所需资料
解析:问诊的内容
1.一般项目
2.主诉
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3.现病史: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起病情况:包括病因或诱因。
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要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和加剧的因素等,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
病情的发展与演变
伴随症状
诊治经过
一般情况
4.既往史
5.个人史
包括出生地及居住地区,职业和工作条件,习惯与嗜好,冶游史等。
6.婚姻史
婚姻史包括未婚或已婚,结婚年龄,配偶的健康状况,性生活情况,夫妻关系等。
7.月经史及生育史
记录格式如下:
8.家族史
[单选题]具有杀虫消积作用,可炒香嚼服的药物是
使君子
解析:使君子
功效:杀虫消积。
主治病证:
蛔虫病,蛲虫病。
小儿疳疾。既能驱虫,又能健脾消疳。
用法用量:小儿每岁1~1.5粒,一日总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用,每日1次,连用3天。
使用注意:
本品大量服用可致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故不宜超量服。
若与热茶同服,亦可引起呃逆、腹泻,故服药时忌饮茶。
[单选题]下列何方配伍了相反的药物
甘遂半夏汤
解析:苓桂术甘汤证
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病因病机:心下即胃之所在,胃中有停饮,故胸胁支撑胀满,饮阻于中,清阳不升,故头目眩晕。
证候:胸胁支满、目弦,或伴有小便不利。
辨证:脾阳不足,痰饮内停。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ln5je.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