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400mg

E

题目:患者男性,70岁,因“腹胀、双下肢水肿2个月余”来诊。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双下肢肿,尿量减少,色黄,食欲缺乏,无呕血、黑粪,无恶心、呕吐。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吸烟20余年,20支/日,已戒;饮酒史50年,每日饮酒150~200g。查体:体温37.2℃,脉搏101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3/76mmHg(1mmHg=0.133kPa)。慢性病容,皮肤巩膜中度黄染,颈部可见蜘蛛痣。心肺无异常。腹膨隆,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肾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水肿。实验室检查: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均阴性,甲胎蛋白(AFP)正常。肝功能示总胆红素107.2μmol/L,直接胆红素39μmol/L,白蛋白28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2.9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16U/L,碱性磷酸酶228U/L,谷氨酰转肽酶1148U/L。肾功能示血尿素氮7.6mmol/L,肌酐74μmol/L。血电解质:血钾3.56mmol/L,血钠133.5mmol/L。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6.0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7s,纤维蛋白原1.09g/L。影像学检查:上腹部CT示腹腔积液、脂肪肝,胃底、脾门血管迂曲。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解析:1.成人①治疗水肿性疾病.每日40~120mg.分2~4次服用.至少连服5日.以后酌情调整剂量.②治疗高血压.开始每日40~80mg.分次服用.至少2周.以后酌情调整剂量.不宜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以免增加发生高钾血症的机会.③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手术前患者每日用量100~400mg.分2~4次服用.不宜手术的患者.则选用较小剂量维持.④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长期试验.每日400mg.分2~4次.连续3~4周.短期试验.每日400mg.分2~4次服用.连续4日.老年人对本药较敏感.开始用量宜偏小.2.小儿治疗水肿性疾病.开始每日按体重1~3mg/kg或按体表面积30~90mg/m2.单次或分2~4次服用.连服5日后酌情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为400ml。故选择E。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以下吐温类表面活性剂中,可作为栓剂基质的是
  • 聚山梨醇20(吐温20)


  • [单选题]血药浓度受注射部位血流速度、pH值及制剂影响大,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较长的是
  • 肌内注射

  • 解析:常见注射用药的途径和特点为:①皮下注射,药物注入后经局部毛细血管吸收而生效,药效产生较口服为炔,但不及肌肉注射;仅作为预防接种或胰岛素等某些特殊药物的用药途径。②肌肉注射,药物注入后经局部丰富的血管网吸收,药效产生较皮下注射为快,且可接受药量较粗大,局部刺激反应较皮下注射为小。较之血管内注射,肌肉注射药效产生较慢,刺激性过强的药品不可采用此法注射,但肌注时药物不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有一个过滤吸收过程,故而比较安全。③静脉注射,药物直接以较高浓度进入血液循环,故而药效产生最快但也因药物毫无过滤地以高浓度直入血液,缺乏必要的生理性过渡,故较危险,一旦误用药物,后果往往严重。④静脉滴注:用药特点与静注相似,但其能将药物缓慢、低浓度、持续地注入血液中,因而相对较为安全,且能使短效药物的药效得以较久地维持。但有些注射用药只能作静滴使用,若误作静注会出大乱子。

  • [单选题]莱菔子的功效是( )
  • 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 [单选题]胆汁浓度小于血清浓度的抗菌药物为
  • 头孢呋辛

  • 解析:胆汁浓度小于血清浓度的抗菌药物为头孢呋辛。故选B

  • [单选题]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 )
  • 正气不足


  • [单选题]以下有关使用滴鼻剂的叙述中,不具有指导性的是
  • 同时使用几种滴鼻剂,应先滴入抗菌药物

  • 解析:同时使用几种滴鼻剂时,首先滴用鼻腔黏膜血管收缩剂,再滴入抗菌药物。

  • [单选题]《中国药典》规定原料药的含量百分数,如未规定上限时,系指不超过
  • 101%

  • 解析:《中国药典》(2010版)凡例规定原料药的含量(%)限度如未规定上限时,系指不超过101.0%。

  • [多选题]以下哪种药物易氧化
  • 维生素C

    鱼肝油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n282m.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眼科(正高)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正高) 职业病学(副高) 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级职称(代码:384) 主管药师(代码:366) 放射医学技术(士)(代码:104) 中西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医学临床三基(护士) 麻醉学专业知识 中药学(士)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