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乌梅丸证的治法是
正确答案 :B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解析:乌梅丸证
【原文】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释义】本条论蛔厥的证治。蛔厥证因蛔虫内扰所致,有时作时止的特点,且常有吐出蛔虫的病史,故曰“今病者静,而复时烦”,“其人当吐蛔”。因病人脾虚肠寒,蛔虫不安其位,内扰上窜,产生剧烈疼痛,而使病人烦躁不宁。若蛔虫内伏不扰,则疼痛、烦躁消失,故称“须臾复止”。若病人进食,则可引起蛔虫扰动,不仅疼痛又生而烦躁,且可致胃失和降而发生呕吐,蛔虫有可能随之吐出。蛔厥证的治疗,当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的乌梅丸。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炮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方中重用乌梅,为安蛔止痛之主药。用苦寒之黄连、黄柏,以清上热;用辛热之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取其气辛以伏蛔,温以祛下寒;用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米饭、蜂蜜和胃缓急。全方酸苦辛甘并投,寒温攻补兼用,为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要方,亦可治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久利”,实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之主方。
[单选题]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下列解答哪项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 :D
汗出与否
[单选题]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的穴位是
正确答案 :C
阳陵泉
解析:阳陵泉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1~1.5寸。
[单选题]根据《素问·五脏别论》下列各项中,不具有藏而不泻特性的是
正确答案 :C
三焦
解析:《素问·五脏别论》以天地阴阳藏泻作为标准,明确提出腑"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具有实而不满的特点;脏与奇恒之腑"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具有满而不实的特点。
[单选题]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之热为
正确答案 :B
风湿化热伤阴
解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病因病机:本证由于风湿之邪,合而流注于筋骨,搏结于关节,气血痹阻不畅而致诸肢节疼痛而肿大;风湿相搏,病久不解,正虚邪盛,营卫气血耗损,而日渐化热伤阴。
证候: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辨证:风湿历节(风寒湿邪外袭,痹阻筋脉关节,日渐化热伤阴)。
治则: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单选题]能够润肠通便,富含油脂,治老人、虚人便秘多用的药物是
正确答案 :A
火麻仁、郁李仁
解析:润下药
火麻仁
功效: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主治病证: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打碎先煎。
郁李仁
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肠燥便秘;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松子仁
功效:润肠通便,润肺止咳。2014
主治病证:肠燥便秘;肺燥干咳。
[单选题]足厥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位于
正确答案 :A
小腿内侧前缘
解析: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
1.足厥阴肝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中线上行,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肝,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足厥阴肝经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
足厥阴肝经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循行.png]
2.足厥阴肝经联系脏腑: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二、主治概要: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单选题]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模式最适合于
正确答案 :C
慢性病人
解析:共同参与型:在这种模式的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和患者有近似相等的权利和地位,医生帮助患者进行自疗。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均属于这种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医生和患者都是主动的,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正确答案 :D
皮部
[单选题]下列各项,关于面痛叙述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A
面痛好发于男性
解析:面痛
【病因病机】
面痛多与外感邪气、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有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气血痹阻;或因风热毒邪,侵淫面部,经脉气血壅滞,运行不畅;外伤或情志不调,或久病成瘀,使气血瘀滞。上述因素皆可导致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产生面痛。
【辨证】
主症 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持续数秒到2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痛时面部肌肉抽搐,伴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
眼额部痛,主要属足太阳、手少阳经病证,为三叉神经第1支即眼支痛。上颌部、下颌部痛主要属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病证。上颌部痛为三叉神经第2支即上颌支痛;下颌部痛为三叉神经第3支即下颌支痛。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q1l646.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