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题目:不与足少阴肾经相联系的脏腑是( )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柴胡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的产生机制主要是
  • 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


  • [单选题]下列药物中,不属四大怀药的是
  • 砂仁


  • [单选题]周围型肺癌,所形成的空洞,其X线特征是
  • 厚壁,内壁凸凹不平,少有液平面

  • 解析:肺部病变   (1)渗出与实变——片状阴影,边缘模糊。   (2)纤维化——局限(索条状影);弥漫(紊乱的条状、网状、蜂窝状)。   (3)肿块——致密块影   (4)空洞与空腔——有完整洞壁的透明区。   (5)增殖:梅花瓣样的阴影,边缘较清楚   (6)钙化:点状、块状或球形高密度影   (7)肺门增大:见于肺门淋巴结肿大、支气管肿瘤等   右肺门肿块   (8)支气管阻塞:引起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气肿   二、胸膜病变   (1)胸腔积液:   (2)气胸及液气胸:   (3)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胸膜肥厚、粘连、钙化:肋膈角变钝或消失,沿胸壁可见密度增高或条状阴影。 二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及CT表现   1.慢性支气管炎   2.支气管扩张症   3.大叶性肺炎   4.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   5.间质性肺炎   6.肺脓肿   7.肺结核   8.肺肿瘤   1.慢性支气管炎   典型表现:两肺纹理,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伸展至肺野外带。

  • [单选题]贝母瓜蒌散的功用是
  •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 解析:贝母瓜蒌散的组方原理 本方所治之证乃肺燥伤津,津灼为痰所致。治当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方中瓜蒌清肺润燥,理肺化痰,为君药。贝母润肺清热,化痰止咳,助瓜蒌清肺润燥;天花粉润燥生津,清热化痰,助瓜蒌润肺化痰,共为臣药。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痰生之源;桔梗宣利肺气,使肺气宣降有权,共为佐药。诸药配伍,以使肺燥得润,肺热得清,痰邪得化,肺气得平,病证得除

  • [单选题]针刺治疗胁痛的主穴包括
  • 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 解析:胁痛 【病因病机】 胁痛主要责之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本病以气滞、血瘀、湿热引起“不通则痛”者为实证,以精血不足所致“不荣则痛”者为虚证。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失于条达,或跌仆闪挫,损伤胁络,瘀血停留;或外感湿热郁于少阳,枢机不利;或饮食所伤,脾失健运,积湿生热,肝胆失其疏泄条达,经脉气机阻滞而发为胁痛。若久病体虚,劳欲过度,阴血亏损,脉络失养,亦可发为胁痛。 【辨证】 主症 胁痛多见于一侧。由于病因、病性、病程的不同,疼痛的性质亦不同。气滞多胀痛窜痛,瘀血多刺痛较剧。一般而言,初起疼痛较重,久之则胁肋部隐痛时发。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以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期门 支沟 阳陵泉 足三里 配穴 肝气郁结加内关、太冲;气滞血瘀加膈俞、太冲;肝胆湿热加丰隆、侠溪;肝阴不足加肝俞、三阴交。 操作 虚证时足三里用补法,其余主穴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常规操作。局部穴可以仅取患侧,针期门用1~1.5寸毫针平刺或斜刺0.5~0.8寸。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肝、胆、脾、胃、肾、神门、胸。取患侧为主,毫针刺,实证用强刺激,虚证用轻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埋揿针,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2)皮肤针 选局部阿是穴2~3个。用皮肤针轻轻叩刺,可加拔火罐。适用于气滞血瘀胁痛。 (3)穴位注射 选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每次选1~2穴,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ml,加维生素B↓121ml,每穴注射0.5~1ml;或注射于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待有明显针感后,将针向上提再注入药液。

  • [单选题]下列各组经脉中,循行直接入耳的是( )
  • 足少阳经、手太阳经、手少阳经


  • [单选题]经常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属于
  • 心悸

  • 解析:心悸指患者经常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 [单选题]感染的含义是
  • 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 解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png]   (一)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

  • 本文链接:https://www.51zkzj.com/note/v2047.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神经内科(正高) 烧伤外科(正高) 肿瘤外科(正高) 儿童保健(副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副高) 传染病学主治医师(代码:312)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医学临床三基(医技) 放射医学(士) 临床营养(中级)
    推荐阅读
    @2019-2027 自学库 www.51zkzj.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